蒲慕明所长在神经所2006年会上的讲话
2006年11月25日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早上好!今年是神经所第一次与外单位一起开联合年会,我们有机会与很多香港科技大学的老师与同学一起讨论科学问题,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科研进展,为下一步合作提供基础。我相信这次年会一定会给我们大家带来很大的收获。我先简要介绍一下神经所过去一年的工作进展与下一年的展望。然后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科研创新的问题。
一、组长招聘工作
神经所建立到现在已有七年了。七年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不短的,我们的张旭老师七年前是一头黑发,现在已灰白了(众笑)。但是对一个研究所来说是很短的,神经所还非常年轻,套句毛主席的话,我们现在还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将来前途无限。神经所原来的规划是至2010年要达到三十个研究组的规模,现在只有十五个组,招聘的步伐不快,这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本来计划每年增聘四到五个研究组,这样到2010年神经所就能达到目标了。三十个研究组的一个所可以大致包含神经科学各个领域,是学科相对完整的研究所。假如我们三十个研究组都有很好的工作的话,我们在国际上就会具有竞争力和地位。这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每年要新增加四、五个研究组,需要相当的资源。我们现在是与国际一流单位竞争人才,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源,而且从今年开始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实行计划分配,神经所下五年总共只分配到3个名额,即使入选百人计划,经费下拨一般也要迟缓一、二年,不能帮助我们新的组长们立即建立实验室。今年神经所向中科院打了一个报告,要求每年多支持点引进人才的启动费,最终科学院还是决定用已经定好的“公式”拨款。我们没有拿到我们要求的引进人才专项经费,所以在招聘资源方面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新所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神经所还是要继续发展,还是要继续做好招聘工作,可能步伐要慢得多。我们招聘的目标不单是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所以下几年也许不能扩充到三十个研究组,但我们会尽可能争取发展至二十五个研究组。
虽然在招聘新的研究组长方面有困难,我们在这里的研究组的情况是非常好的,资源是充分的。这有几个原因,一个就是我们神经所几乎把所有资源,包括行政费用都放到实验室去,我们有一个非常有效的行政机构,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行政机构我们就不能做到这点。七个秘书管理15个组、168个学生的事务,一个行政人员常常做二个人的事。还有胡谦等非常具有奉献精神的公用实验室老师,常常是一个星期工作七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把许多行政的经费用来招聘、用来做实验室经费,所以我们实验室的经费是充分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组长们非常努力,工作出色,能够争取到国家其他经费,包括科技部、基金委的经费。所以即使我们招聘速度比原来的计划要慢,我仍然是乐观的。我们研究组的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这也是我对下一年的展望。
二、研究生培养工作
神经所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过去这一年我们继续彻底、严格执行硕士生转博资格考试以及已经转博的研究生年度工作报告的制度。我知道在座的同学都觉得这两项措施压力很大。因为我们在执行过程中确实做得很严格,相当一部分同学第一次没有通过,还需要再考试一次、再报告一次。虽然这些制度让你感觉到了压力,但这是很好的机会,通过各个老师的意见,你可以真正把自己的研究计划做得更彻底、更完善。这是非常有益的,不要把它当成负担,尤其是研究生的年度报告。我希望每位同学写好计划书和工作进展报告,我们有固定的格式,大家要按照这个格式认真写。这是练习用英文写作的很好锻炼,是你将来一定要用的技能。借这个机会做这种训练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让谢老师再给大家发一次写作要求,请大家认真学习怎样写好工作进展报告和转博计划书。
三、科研产出
研究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科研产出,神经所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基础神经科学,产出主要表现就是论文。论文的数量很容易评估,大家可以数。但怎样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工作的质量?一般公认最好的方法就是国际同行评审。投送到一流杂志的论文,就是去让高水平的国际同行严格评审。在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是所有年轻科学家在科学界建立学术声誉必要的和必经的步骤。在几十年前,也许你可以闭门造车,做你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如何,但现在不行了。你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有资源,是否有资源主要是看你的工作。开始时给每个年轻科学家的资源可以只看他的潜力,但是几年之后每个年轻科学家都要用产出来证明自己,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方法。现在很难说等你十年、二十年之后才看你的科研产出,除非你可以说服你所在领域的一些领袖人物,使他们愿意尽最大努力支持你。所以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在竞争激烈的科学世界是不可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神经所会有很大的压力,现在我想谈谈压力的问题。我们老师、同学常常说在神经所的日子真不好过,压力太大。工作一定要出成果,要及时发表论文。每个人都有压力,我想说的是现在全世界所有一流的科研单位没有一个不是有高压力的地方。在这种地方,每个人把这种高压力当成是必然的、必要的,不可能没有的。你想减少压力,不要有高压力,你可以到二流、三流的单位、学校去做老师、做学生,在那里,老师可以轻轻松松拿终身职,学生甚至可以不发表论文也能毕业、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在那里工作的科研人员,他们主要是学习、钻研别人做的工作,他们不是产出重要工作的主要来源。所以,你想要做科学的推动者,你必须做出人家想要钻研的工作,而不只是钻研人家的工作。事实上,许多创造性工作就是在这样高压力的环境下完成的。
五、积极应对各种挫折
有人说我可以承受压力,工作可以很努力,但是这环境太坏,我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挫折。即使我愿意努力,这么多挫折实在让我做不下去。所以我想谈谈挫折的问题。挫折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会遇到的,而且是一辈子、永远都会遇到的问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只要做科研就会不断遇到挫折。当然挫折有各种各样的,包括与科研无关的挫折,如个人的、家庭的挫折等等。今天我要说的是跟科研有关的挫折,比如我们如何面对实验做不出来的挫折?这是我们最常见的。还有一些跟科研有关但不是真正科学问题上的挫折,比如老师与同学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与别人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心里不顺畅。自己做的工作没有得到人家的认可,包括你的文章被拒,文章署名次序问题等,这些都是挫折。这些挫折虽然与科研不是直接相关,但事实上这些也是大多数科学家会面临的挫折。即使你将来做了组长、成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你还会整天觉得同行对自己的认同度不够,你没有得到应得的声誉。
那么问题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与不成功的科学家最大的差别是在他面对这些不可避免的挫折时,有没有因为这些挫折影响他做出更好的工作?有没有把这些挫折转化成一种动力?我没有得到同行认可,我就把工作做得更好,使同行们没有办法不承认我在这个领域的贡献,这就是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这次你的导师决定这篇文章你不是第一作者,你不但没有停止认真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刻苦钻研,一直到他不得不认识到你的贡献。对于很多挫折我没有办法告诉你一个通用方式去解决,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不能因为挫折而影响你继续做出好工作的毅力。我常常说困境孕育创造力(Adversity breeds creativity)。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挫折:没有挫折、一帆风顺的环境常常不是最有助于做出创造性工作的环境。
六、创新性研究
现在讲讲创造力或创新(creativity or innovation)。大家都在说创新,整个科技界都在说创新。今天就谈谈我对创新的认识,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分析一下怎样的工作是创新性工作。我想把创新性研究的要素列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新颖性(Novelty):概念或假说可以有新颖性,对自然现象有新颖的看法,就是概念的新颖性。发现新的现象也有新颖性,你做了一些探索性实验,有些自然现象以前没有人看到,你现在看到了。发现已知自然现象的新联系也算有新颖性,你发现这个现象与那个现象有关联的证据,虽然这些现象大家以前都看到,你提出这些现象之间有关联,这就是新颖的发现。你也可以发明一些新的实验方法、新的分析方法,把以前人家做的东西,你用新的方式来处理、来研究、来分析,这也是新颖性。一个新颖的工作也可以是把现在有争议的问题做一些解决,虽然你没有提出新的观念或假说,但是你把争论的问题解决了,这也是新颖性。甚至是对很老、很经典的概念,原来是大家都公认的概念,你现在有新的实验去驳倒以前那个概念,也是新颖性。所以有各式各样的新颖性,但所有的新颖性都有一个令人惊讶(surprising)的成分,能引人瞩目(raise the eye brows)。
你需要有目标地去寻找新颖性工作吗? 你是怎么判断你的工作有没有新颖性?我想提出两点:第一,你的工作是否具有新颖性不全依赖于进行前人没有做过的题目。第二,尽管新颖性发现是不可预知的,但它又是无处不在的,看你是不是能注意到它们、发现它们。常常有学生来问:我有一个假说,某某已经发现这个,另外人发现那个,现在我做这个实验一定会得到这样的结果,这是不是新颖的假说(novel hypothesis)?我的回答是这样的:首先我要问,假如你的实验结果能支持或“证实”你的假说,它会是令人惊讶吗?一个令人惊讶的假说通常是一个新颖的假说。假如你还未提出你的假说大家就知道你做出的实验肯定就是那样的结果,那就不是新颖性假说,而是可以预料的。但是,如果你的实验结果驳倒你的假说,这反而可能是令人惊奇的结果。本来大家都这么想,但你的结果却恰恰相反,那很可能是新颖的发现。不过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你所在领域的同行是否会关注你的实验结果?你跟其他同行科学家说我得到的结果是反的,不是大家预料中的结果,假如同行听了都不在意,那这很可能就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新颖工作。这就是为什么在你完成你的实验之前把你的想法与你的同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能聚集高水平的同行科学家的科研环境,可以在开始或完成工作之前不断地与同行进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有意思的新颖性工作就是不管是正的或反的实验结果都能引起大家的惊奇,引起同行的瞩目。要引人瞩目,你的假说或实验必须是重要的,这里就要提到创新性工作的另一面,即工作的重要性。
重要性(Significance):创新工作应该不只是新颖的,不是说人家没做过你做了就是创新。创新必须要联系到重要性,新颖性和重要性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我有一个同事,在完成NIH四年项目评委工作后对我说:现在我终于不需要再读那些申请研究“鸡爪对鸡屎的影响”的经费申请书了。很多申请书的差别主要就在重要性这一点上。在生命科学领域,重要性常常在于你想研究的现象与活体动物中的自然现象的接近程度。举例说大家现在对神经元凋亡很感兴趣,我要提个申请书,研究“机械力对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我要拿神经元培养皿放在摇床上去摇,然后研究怎样的频率、怎样的振幅可以使神经元凋亡。我也可以做定量的复杂的数据分析,研究机械力对各种神经元凋亡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各位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吗?有人会资助这个工作吗?当然大家都会摇头,没有什么意思嘛!你只是用摇床去杀死细胞,你做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你要问的是在生理条件下,是否有类似的机械力存在,是否会杀死神经元。我还可以提出另外一个申请,去研究“机械力对神经元功能的影响”,也用培养神经元。我们都知道动物在生长时,组织生长伴随着的力可能会影响神经元,包括机械性压力对神经纤维的生长、神经元功能的影响。神经元对机械力敏感的离子通道可能会开放,导致了信号转导,影响神经元的功能。我建议去测定组织生长可能产生的机械力,并用微玻璃管在培养皿中的单个神经元上施加类似的机械力,以观察对神经纤维生长和神经元功能的影响。这样的申请书可能会得到同行评审的支持,并且认为是一个有意义的工作。在生命科学领域,判断工作是否具有重要性的一个很基本的标准就是必须从生物体相关性来考虑你的工作的意义。最后,你的工作的重要性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通常是由你所在领域的同行的大多数意见来决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论文指导小组,帮助你判断你的论文工作是否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送文章到高水平的杂志,让高水平的同行来看你的工作是不是有意义。我们研究组长的工作是不是有意义,同样也需要让国际一流的科学家来评审。
连续性(Continuity):刚才我说了新颖性、重要性,创新工作还要有连续性。我说的连续性是指科学进展都是基于现在已有基础之上的进展。创新工作不是凭空出现的,即使最新颖的发现、最重要的创新工作,像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研究也是基于普朗克的量子概念,相对论也是基于先前测量光速的研究,基于Maxwell,Poincare,Lorentz等理论和数学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没有一个创新性工作不是基于已知科学结构、概念框架、实验和分析方法。你的同行必须能够理解你的工作,这就是创新性工作的连续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特异功能”非常新颖,你也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这些现象有重复性,但是它们不能基于我们现在已知的物理和化学原理以及对人类感觉系统的认识来理解,也不能通过现在已有的科研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分析,所以它不是创新。
独特性(Uniqueness):创新工作还有比较微妙的一面,就是它的独特性,创新性的研究往往在探索途径上显示其独特性。关于这个问题是有争论的,有人说科学发现没有什么独特性,今天你没发现,明天张三、李四同样也会发现。但是我的同事著名分子生物学家Gunther Stent一直强调科学工作与创造性艺术(creative art)一样,都具有其独特性。每个一流的科学创新工作与艺术篇章一样,都烙下了创作者的个人印记。所以有时虽然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一个漂亮的创新工作能把许多关键实验或证据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换别人也许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解决的手段和方法可能要复杂得多,有些实验可能不大合适甚至不大可信。虽然得到了同样结论,但是取得结论的过程远不够简洁、漂亮。也就是说完成每个重要的创新性工作就像创造一件艺术品,科学家留下了他个人的印记。
完整性(Completeness):一流的创新性工作常常具有完整性,就像画素描,必要的笔划都在那里。完整性与创新性工作的独特性直接相关,因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如何被呈现于世是由各个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自己决定的。就像画素描,重要的创新性工作常常并不需要包含所有的细节,但是必要的都在那里。一个二流的科研工作可能就是因为少了几笔。因为少了关键性的几笔,工作就不太有说服力,对于这个领域的贡献也就不够明确。
及时性(Timeliness):创新的另一要素就是及时性。创新工作要在相关领域里产生短时程或长时程的影响,常常需要及时出现。所以能否有及时性是创新工作是否产生影响的一个因素。但是并不是所有创新性工作都是及时的,有的创新工作是早产的,出现时不被重视,其重要性多年之后才被发现。我们常常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是早产了四十年。但是一般来说及时性能帮助创新工作产生影响力。关于创新工作的完整性和及时性,我有些个人的经历和想法以后有机会再谈,现在讨论更实用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创新工作。
七、如何进行创新工作
科研工作怎样能有创新性?创造力是从何而来的?创造力能否学习? 这些都是难题,我不能声称说我有答案。在三十五年科研生涯中,我不断努力去做创新的工作,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经验和感想。
广铺触角(broad scientific exposure):首先要学习把你的触角铺得广。我刚才说许多创新工作是把表面上不相关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别人没有想到这样的联系,你想到了,这就是令人惊讶、引人瞩目的创新。很多创新工作的源泉是“联系”。所以要有广泛接触、你的触角铺得广是做出创新工作的一个有益的条件。就拿听学术报告来说,如果你认为不是与你有关的工作,就没有兴趣去听,那你就错了。事实上你需要常常听那些与你的工作好像无关的报告。听完这些报告你可能会突然有些想法、有些灵感,可以把别的领域的东西引用到你自己的领域来,做出创新工作。去听与你无关的报告可能比听与你工作直接相关的报告更重要。参加会议也是这样,有时参加与你工作无关的会议比参加与你工作直接有关的会议更有收获。今天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教授也在这里,大概15年前,我在巴黎参加了一个与我没有直接关系的会,我以前不认识的叶教授也在那个会议上,我们谈到她做的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工作,谈的过程中我们想到既然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生长与神经元存活有这么大影响,也许对神经突触功能也有影响,所以决定合作试试研究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突触功能的影响。我们回去后就马上动手做,完成后,1993年出了一篇文章,开创了突触可塑性研究里的一个小领域。所以把触角放远对做出创新性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探索历史(Learn the history):学习与你研究工作相关的历史对做出创新性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我刚刚说创新性工作都是有连续性的,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之上的。我在上课时常常要求同学们,读文献不要只看文献描述的工作(What was done?)。还有四个“W” - 你也应知道,是谁做的(Who did it?) 、什么时候做的(When?)、在哪里做的 (Where?)、为什么会做这工作(Why?)。知道创新工作的来龙去脉,将帮助你在你这个特定时间、特定情况下做出与以前那些工作一样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所有的科学论文从表面上看都是非常合乎逻辑的。陈述的通用顺序(“科学八股文”)都是像这样的:前人发现这个、发现那个,因而我们提出这个,做这个工作,得到这样结果。其实很多工作不是这样来的,而且常常是倒置的。人们偶然碰到一个现象,然后想到底怎么会是这样的?最后决定可以这么解释,可以和前人发现的这个、那个现象有关。科学八股文现在已成为科研写作的标准模式,没有真实反映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需要你化很多力气才能找出来龙去脉。一些二十世纪初期的科学论文不是这样的。作者会诚实地告诉你他为什么做这个工作,原先可能希望得到其他结果,但是没有发现他想要的结果,可是在偶然之中得到了现在的发现,整个来龙去脉都跟你讲清楚了。为了简化或修饰,现在的论文都把真实的来龙去脉修改了。
想了解重要的创新工作的来龙去脉,你就要读科学史、读科学家传记、要读科学家写的东西。二十世纪我们生物界最重要的就是分子生物学革命,这是怎样发生的?是谁做的?他们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工作?所以我一直建议每位同学、老师都要读“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这本书,是Horace Judson化了十多年功夫、访问了上百个科学家、从访问录音带整理出来的历史。从四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中期这二十年期间所有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工作的历史都记录下来。它告诉我们分子生物学革命是怎样产生的。我常常说了解这些历史远远比上一门分子生物学课重要、比读一百篇最新的分子生物学论文重要。我在阅览室放了三本“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我想问问有几位同学看过?看几页都算,请举手…… 好像还是少数人读了这本书。 三本书在阅览室,有空就可以去读,每天只读几页都可以,读多少是多少。在我们的阅览室还有许多其他别的不同领域类似这样的书,我希望你们都能抽出间隙时间离开实验室,暂时抛开繁重的实验工作,化点时间到阅览室去读那些书。
挑选性阅读(Selective Reading):谈到读书,我想讲下面与创新性直接有关的,挑选性的阅读。你所在领域的文章不要出一篇读一篇,一下从电脑里下载一百篇,把你的领域所有文献全部下载,整天坐在那里读。对初学者来说,这种大量的阅读对你的健康是有害的(众笑),对你的创造性思维是有害的。为什么?这些文献把你的脑筋框住了,脑子里一大堆信息,你不知道怎么分析这些信息,不知道它们的重要性,哪些信息可靠?哪些不可靠?你都没有判断力。你全盘接受,把整个思路搞乱了。即使你已进入这个领域已经有段时间了,你也不需要读你所在领域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那你需要读什么?你所在的研究领域的重要综述你都要读,很多重要综述文章是由你所在领域的领袖人物写的,他们知道领域的研究现状、什么是重要的研究工作、什么问题已有定论、已经解决了、什么是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等,这些综述一个个跟你讲清楚。从那些综述中你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原始文献(包括以前的和现在最新的文献)需要你去钻研。认真读完这些,你就可以做你的研究工作了。只要是你所在领域的公认的尚未定论的问题,你就去做。现有的文献中有太多不完整、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工作。你实在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钻研那些文献中的每个细节。没有定论的问题,你就去做,去发现新的现象,去提出你的假说,设计实验去验证。等你的工作有结果时,你再去读那些与你的研究工作有关的文献,这时你已有经验,你的阅读也有了针对性。你去找那些与你的工作有关的文献,看人家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你的工作与人家不一样?不要担心你现在要做的工作可能与已完成的工作有交叠的部分或者是重复,任何一个实验存在着许多变数,与以前别人做的实验完全重叠的几率是非常小的。在你已得到了实验结果后,这时你可以通读与你工作相关的文献。因为现在你能有目的、而且有经验去与别人比较你的工作结果。如果你的结果与别人不同,那你现在就可以去发现为什么不同。这就是有挑选性的阅读,特别是刚开始入门的研究人员,我认为这样的阅读方法更适当。
刚才我说只要是你所在领域公认没有定论的问题,你就去做,你的工作就可能有创新性的贡献。但是, 已有定论的问题有时也可以去做。这就牵涉到阅读的另一面,就是与我先前讲到的探索历史有关。我建议你有挑选性地去探索已有定论的,大家公认的概念(或假说)的历史,阅读一些得到这些 概念的 经典文献。你很可能会发现许多公认概念的实验基础不都是牢不可破的,有些实验所依赖的技术现在看来是有问题的。我认为这种情况是你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个好机会。你现在可以设计一个新的实验,用以前没有的新技术重新验证大家已接受的概念,你可能会做出重要的贡献。下两种情况可能会发生。第一,你的新实验对那些已有概念提供了新的证据,你用新的技术进一步巩固了目前已有的科学概念,这也是创新性的贡献。第二,如果你的运气好,你可能会发现反驳那些已有概念的证据。遇到这种情况,你可是中大奖了!你将通过否定或修正目前已有定论的概念或假说对科学做出重要贡献。总而言之,重新研究以前“已解决”的科学问题与探索新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进展是一样的重要。最终这两种突破都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自然现象。所以,选择性地阅读你所在领域的重要概念或假说的经典文献,你可能会发现做出重要的创新性工作的机遇。
敢于冒险(taking risk):创新工作常常需要冒险。很多新的工作可能引导重要结果,但也很可能会失败,人家不敢去做,你敢去做吗?就像其他任何领域,科学家们同样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性格。一些人不愿去冒险尝试新的工作,他们宁愿用延伸以前的工作方法做出他们的贡献。然而,许多真正重要的创新工作是要求大步向前迈,冒险走人家没有走过的路,用人家没有用过的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尚未学会怎样一步一步踏实地进行科研之前,冒险显然是不合适的。但对于已经成长了的科学家,在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已有多年的经验,敢于冒险是做出重要创新性工作的必要步骤。我常喜欢用胡适的一句话,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需要冒险,而小心求证就是确保你的冒险能得到真实的结果。在去年的年会上,我已经讲了许多关于怎样形成好的假说,怎样严谨求证你的假说的个人体会。
初入门的学生怎样学习敢于冒险创新的精神呢?让我们从你每天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做起。我有这样一个建议:对于你获得的所有实验数据,不管它们是否新颖,你应该大胆尝试去用以前没有用过的新方法去分析、去作图。用新的方法,你可能会得到新的信息,甚至会引导出创新性的发现。我常常听我们的同学说:以前文章就是这么分析和作图的,人家也发在很好的杂志上,我这样做不是就可以了吗?我说你要大胆,不要人家怎样做就照着做,那就不是进步。如果你能想出一个好的办法分析你的数据或作图,这已经是创新了。甚至你会遇到更好的境况--你从以前的文献中找不到可以教会你处理数据的方法。你不知道怎么分析,不知道怎么作图,没有范例可以参照。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更要恭喜你,因为这明显是原创性工作的迹象, 你可能已经做出了具有原创性的工作。当你所创造的分析作图方法发表后,可能成为别人以后参照的范例。
正面对待批评(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critiques):学习具有创造力,你必须学会用积极的态度正面对待学术批评。我不是说你永远全盘接受别人的批评,不假思索、不辩驳就“写检讨”。我是说你应该严肃地思考别人的批评,把它当作对你工作的挑战,经过理性思考后把它反应到你的工作中去,而不是立即采取感性的反弹反应。这点我觉到我们神经所很多同学非常欠缺,我们的论文指导小组,老师给的意见,同学常常有反驳的说法,许多反驳不是基于认真分析老师的意见的基础之上做出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保自己的面子。有些同学总是认为自己很聪明,所有问题都想到了,不愿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
除非你真的是像爱因斯坦或莫扎特那样的天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创造力从何而来),你需要通过其他的科学家对你的工作的批评来帮助自己、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创造力常常是在一群赋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的批评中产生,当你不断地面对各种科学性挑战,并愿意接受和解决这些挑战,你的思维就会变得越来越赋有创造性、越加尖锐、老练。正面地对待批评的态度对一个科学家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越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思考批评意见的积极面,你越能提高自己。神经所的组长们的科研水平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什么不断地提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为了把我们的科研论文发表在高水平的杂志上,我们必须不断地认真思考并积极反应许多高水平杂志审稿者(包括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对我们工作的批评。我们就是通过高水平的审稿者对我们工作的严厉的(有时是非常痛苦的)批评来提升我们的科研创造力。
向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学习(Learn from creative minds):就像我上面所说,创造力往往起源于与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们的交流。这就引出我今天要讲的最后一点,那就是要向有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家们学习。20世纪前五十年,Cavendish实验室可能是全世界创新科学工作最集中的地方,那个地方到底有什么特别?就是有一群具有创造性思维科学家。进去的人接受熏陶后,一个个变成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道创造力怎么来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一个聚集了许多赋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的地方是培养创造力最好的地方。我们神经所没有十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整天绕着你转。所以退而求其次,你自己去找机会,你不断地与到神经所访问的许多国际著名科学家交流,积极地参加神经所所有的讲座和研讨会。甚至更有效的,你可以上网或到我们的阅览室去查找这些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写得东西。每个大科学家都有传记或自己写的自传,你认真看看他是怎样做出好的工作来的,你看多了,慢慢就会改变你的思路,使你变得更赋有创造力。简单地说,我确信认真研读赋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的作品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结语:困境中的挑战
最后,让我回到有关神经所发展的这个话题上。神经所目前是处于困境之中。为什么?神经所要成长,我们的科研工作和招聘工作要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竞争,但是我们没有国外一流科研机构拥有的资源和宏观科研环境,这是一个困境。然而神经所过去七年的发展让我确信我们最终一定能克服这样一个困境。
为什么我能有信心?自神经所成立以来的七年中,除了得到与其他研究所一样的正常运行费之外,中科院每年向神经所只多提供了200至300万人民币的所长基金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所引进人才的专项经费。神经所所有的资源(包括各个研究组从其他部门得到的科研经费)总额每年低于350万美元,这还不如美国一个几十人的实验室的资源。但是我们还是能快速发展,离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目标已越来越近。神经所至今所取得的成果靠的不是从政府那里得到大量资源,靠的是新的科研管理机制,靠的是神经所老师和学生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工作,靠的是我们坚守建设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理想,坚持抵制旧体制旧观念的影响。如果从科研资源角度来看,神经所已取得的科研进展在中国许多其他科研机构同样也可以实现。这才是神经所的经验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真正意义。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只靠巨额投资到少数精英单位就能成功地发展科学事业,并引以为豪。中国科技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的是许多科研机构普遍提升它们的科研水平。
神经所的组长和同学们也处于困境之中。每位组长都要做出好的工作,出好的论文,建立他们的学术事业。组长们怎样在博士后不足和实验室里充满了许多没有科研经验但又是“雄心勃勃”的学生的情况下,与国际一流的同行竞争?同学们怎样能够在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有差距的神经所环境下,做出一流的工作,这都是困境。还是一句老话,困境孕育创造力。我希望每个研究组都能克服目前的困难,神经所的科研进展一年比一年好,年会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 今天就讲到这里,下面是工作进展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