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耐心是改变命运的最快速度

 

《南方周末》2003-09-18 14:43:02

 

亲爱的连岳:

我有很多同学都花了很多钱去世界各地(主要是英国)留学,他们有着很多理想,觉得自己一两年之后回来就能挣大钱,有很高的地位,我就不知道该不该赶这个时髦。家里不是太支持我出国,因为我们认识的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没有几个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试试?

                                   爱你的 redhouse

连岳,你好!

我一直有留学英国读LLM的意向,并考了7分的雅思。然而大三这个暑假结束,我发现我的这个决心正在被一点一点地消磨。最主要是家里的反对意见:一年至少20万的费用提供得似乎有点勉强;即使学成归来,含金量也不高,国内的司法考试过关才是真正的通行证;尤其是母亲舍不得我出国吃苦受罪。另外好几位我尊敬的长辈都不赞成我这个决定。

眼看留学梦一点点地模糊,我担心自己毕业后就要走许许多多人的老路:毕业,结婚,生子,平平庸庸地干一份工作……

                                a  wandering cat

两位:

我们身边出现越来越多从世界各地(主要是英国)留学了一两年回来的人,当然,其中有一些人会掩藏这段经历,他宁愿承认自己是恐怖分子,也要否认是从英国回来的;他们没有走许多人的老路:毕业,结婚,生子,平平庸庸找一份工作……他们找到的新路是:毕业,去英国,负债,结婚,生子,平平庸庸找一份工作,还债……

如果你的家庭足够阔绰,给你的零花一个月就是三两万,那完全应该去英国,而且还要尽可能去各国游学,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可是,普通的中国人,有几个钱,大家心里都有数,父母那把老骨头,拆散了卖,都凑不满20万。如果像甚嚣一时的留学癔症宣称的那样:咬牙扔给鬼佬三五十万,带着那张毕业证书回来,就能挣大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那就是花三百万也值得呀。追求这种命运的突变,恐怕是很多人敢大胆举债的原因。可是这点,你们不是开始怀疑了吗?

失去耐心,相信迅速,已经开始损害我们的存在与思维。有细心的人作了统计,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指挥的《田园》比卡拉扬(Karajan)的快了许多,而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指挥的巴赫作品《马太受难曲》更被讥为失去了庄重的缓慢,听起来像是耶稣背着十字架以舞步冲向受刑地各各他。大师们都快得乱了方寸,我们变得急功近利看来是在所难免。只不过,巴赫的受难曲迟早会重归缓慢,我们也要回到常识:知识、财富与地位,都不可能速成的,只能慢慢寻找,慢慢累加。

如果还有确立不移的道理,那么,不要相信任何方式的速成法,应该算是其中一条。是,很多人会说,我至少练习了英文口语;或者,我体会到了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或者,英国的气候真的很糟。是,有这些经验很好,可是,没几个中国人有能力、有资格这么奢侈的。尤其是你的父母一辈子都可能挣不了20万,你还硬要,只能说是在残忍地撒娇了。

 

                                    连岳

                                 2003918

         (有任何问题,请邮至askoneaskyahoo.com.cn问一问)